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投入品使用
农药和化肥:不正确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导致残留物超标,影响食品安全。
兽药残留:激素药物的滥用和非法添加会导致肉类、乳制品等食品中激素残留超标。
抗生素滥用:在养殖业中,为了增加动物生产效益,一些养殖户通过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来促进动物生长,导致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添加剂使用不当:如防腐剂、增稠剂、漂白剂等,如果使用不当或超量使用,会对食品安全产生潜在影响。
加工条件卫生不达标: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加工车间、设备和人员的卫生条件不达标,容易导致食品被污染。
食品流通过程
假冒伪劣和掺假掺杂:在食品流通过程中,假冒伪劣、掺假掺杂等行为严重损害了食品安全。
储存温度不当:食品在贮存期间,如冷藏、冷冻等环境温度不达标,容易导致食品腐坏和细菌繁殖。
航空运输事故:在长途运输中,航空器的事故或机件故障可能导致食品运输受到污染。
食品包装破损: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包装破损,容易导致食品受到外界污染。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影响食品的生产和储存,进而影响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工厂排放的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农药对地下水、空气、工厂用水的污染,都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微观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志贺氏菌、弧菌属、肉毒梭菌等,可通过受污染的水、土壤或操作人员传播到食品中,引发食源性疾病。
霉菌和毒素:如黄曲霉素、杂色曲霉素、赫曲霉素等,在食品中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企业逐利行为
利益驱动下的企业行为:部分食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劣质原料、违规添加有害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
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者:企业可能夸大食品的功效或隐瞒食品的真实成分,误导消费者。
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与执行不力
监管漏洞和不足: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众多,职能交叉、协调困难以及监管空白等问题。
综上所述,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农业生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自然因素、微观生物、企业行为以及监管体系等多个层面。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监管、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改善生产条件和流通环节,以减少食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