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包括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
进货索证索票制度
严格审验供货商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
索取供货商的正式销售凭证,并整理建档备查,保管期限不少于2年。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每次购入食品时,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并建立进货台账。
食品进货台账应当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并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进行醒目标注,对不合格的食品立即停止销售并做出处理。
库房管理制度
食品与非食品应分库存放,食品仓库应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并进行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
贮存散装食品的和外包装上要标明相关信息。
建立仓库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制度,勤进勤出,先进先出,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霉变、生虫等情况的发生。
食品销售卫生制度
销售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并在洗手消毒后上岗。
食品来源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材,确保其新鲜、无变质。例如,购买有明确产地和检验标识的肉类、蔬菜和水果。
加工过程
遵循正确的烹饪方法,保证食物熟透,杀灭病菌和寄生虫。
生熟食品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储存方式
合理储存食物,低温冷藏或冷冻易变质食品。例如,剩饭剩菜要及时冷藏,且再次食用前充分加热。
添加剂使用
关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避免摄入过量有害添加剂。
个人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厨房清洁,防止细菌滋生。
全程监管
强化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管,包括食品原料的选择和检测、生产加工、储存物流和销售等全部过程。
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和监管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
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食品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细化食品安全标准,明确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
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社会监督
鼓励消费者和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曝光和投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保证消费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