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食品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继承前代农耕传统,多种植麦、粟,也有一些稻作区。南方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开发,加上丰富的水网系统,农业灌溉十分便利,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有不少地方已经是稻、麦复种。
新粮食品种的引入:如高梁、荞麦等,这些品种在北方大量种植,南方水稻生产中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的方法,大量种植早稻。
蔬菜栽培技术的创新:唐朝的蔬菜已有40多个品种,如引进的莴苣、菠菜等。冬季利用温泉水促进瓜果蔬菜的成熟,如长安附近的农民引俪山的温泉水流入田间,促进黄瓜和韭菜在早春成熟。
茶叶和蚕桑生产
茶叶的广泛种植和饮用: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唐朝时,饮茶之风盛行全国,茶叶是江南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蚕桑业的推广:政府大力推广植桑养蚕,唐蚕桑主要产地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长江流域蚕桑业不断发展,后来超过了黄河流域。
菜肴的多样化
烹饪方法的增多和制法的精细:唐代菜肴的烹饪方法明显增多,制法更精,品种相当丰富,风味多种多样,产生出大量的名菜佳肴。
菜肴的分档:这一时期的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中档为一般官吏日用菜,低档为市民普遍用菜。
商品流通和饮食市场的繁荣
水利灌溉体系的建立:水利灌溉体系的建立,不仅让农田大幅增加,同时农作物单产也大为提高,这为唐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石。
“市易法”的实施:实施后,商品流通变得迅速高效,进一步促进了食品经济的发展。
道教对饮食的影响
道教禁食荤腥的习俗:道教的禁食荤腥教规对信徒的日常饮食有严格的约束,禁食荤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朝统治者为了追尊道教,将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国,使全国百姓都以此为约束。
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
饮食文化的兴盛: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宗教信仰自由,所以,唐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在扬州、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市里,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水陆珍馔,应有尽有。
综上所述,唐代的食品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进步、茶叶和蚕桑的广泛种植、菜肴的多样化、商品流通的加速、道教对饮食的影响以及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等方面。这些特征共同推动了唐代食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