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染料配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食用色素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天然食用色素
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具有天然、无毒、无害的特点。常见的天然食用色素包括:
植物性天然着色剂:如姜黄、甜菜红、红曲红、红花黄等,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
动物性天然着色剂:如胭脂虫红、贝类红、动物骨髓黑等,来源于动物组织和骨骼。
微生物性天然着色剂:如乳酸菌红、红酵母红等,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色素,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色谱范围广等优点,但部分合成色素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和致敏性。常见的合成着色剂包括:
偶氮类着色剂:如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等,具有较强的色谱稳定性和较好的抗光敏性。
金属络合染料:如柠檬黄、日落黄等,通过金属离子与有机色素分子络合而成。
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来源于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食用色素,例如:
甜菜红:从甜菜根中提取的红色素。
姜黄:一种常用的黄色色素,具有天然抗氧化性能。
辣椒红:从辣椒中提取的红色素。
胭脂虫红:从胭脂虫中提取的红色素。
叶黄素:从万寿菊中提取的黄色色素。
栀子黄:从栀子中提取的黄色色素。
槐米:从槐花米中提取的黄色色素。
蜜蒙花:用于染制黄色糯米饭的黄色色素。
红蓝草:用于染制五色糯米饭的红色及蓝色色素。
苏木:用于食物染色的天然染料。
茜草:用于食物染色的天然染料。
这些食品染料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用于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感。在选择和使用这些染料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