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食品包含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虚假宣传
使用极限词汇,如“最”“第一”“独家”等绝对化表述。
食品宣传对疾病有预防与治疗功效,普通食品却声称具备保健功能。
谎称已使用专利却并未实际取得专利授权。
商品存在夸大其词的宣传,未进行真实客观的说明。
保健食品、药品等作出关于治愈率的断言与保证,以及实施价格欺诈行为。
标签标识不规范
宣称使用某种名贵原料,但在配料表中没有体现或仅添加了相关味道的香精香料。
复合配料占比高于25%,但未标识复合配料的原始配料。
生产许可证过期。
执行标准有误。
营养表标注的营养项缺少。
非法添加成分
在火锅底料、瓜子中使用工业石蜡。
在面粉、瓜子、糖果、豆制品中使用工业滑石粉。
用工业乙酸(冰醋酸)勾兑食醋等。
仿冒食品
食品包装标识、文字图案等模仿其他知名品牌食品,误导消费者。
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信息。
“三无”食品
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生产许可的食品。
劣质食品
以次充好、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其他违法行为
制造和销售不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
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仔细查看标签标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以保障自身权益。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