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性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毒素
肉毒毒素:由肉毒梭菌产生,存在于发酵食品中,如家庭自制的豆酱、面酱、臭豆腐等,其最小致死量约为0.1ug。
黄曲霉毒素: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普遍存在于受污染的食品中,如花生、花生油、玉米、玉米油、棉籽、大米等。
河豚毒素:存在于河豚鱼中,处理不当可致命。
龙葵碱糖苷:存在于发芽和绿皮马铃薯中,有毒物质,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反应。
蘑菇毒素:某些毒蘑菇含有剧毒,如鹅膏菌中的鹅膏毒素。
环境污染物
汞:主要来源于含汞的工业废水,可转化为有机甲基汞,影响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代谢。
镉: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可通过食物链累积,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痛痛病。
铅:工业生产中的铅可通过“三废”排出,污染农作物和食品,影响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
砷:通过“三废”排出,被植物吸收后残留于食品中,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放射性物质:如137铯和90锶等放射性同位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造血器官。
化学性污染
农药残留:大量使用的化学农药如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等,可通过雨水进入水体,再进入食品链。
工业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并(a)芘)、亚硝胺化合物、重金属(铅、镉、铬)等,存在于工业废水、废气及废渣中。
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负担。
包装材料:如塑料、纸张、金属容器等,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多氯联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生物性污染
细菌和病毒: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肝炎等,通过污染的食品传播。
霉菌和真菌:如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毒素污染食品,如黄曲霉毒素。
人为添加物
罂粟壳:一些商家在调料中添加罂粟壳,产生依赖性和神经系统损害。
亚硝酸盐:在腌制肉类中使用,长期摄入增加患癌风险。
综上所述,食品毒性的来源多种多样,涉及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以及人为添加物。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应从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到消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