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生产中进行抽样检测,应遵循以下步骤和原则:
准备阶段
明确采样目的和要求,确定检测的食品类型及其相关风险因子。
明确采样检测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如采样量、采样方法、保存条件等。
了解采样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和意义。
确定采样地点和数量,根据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特点和风险点,合理选择采样地点。
根据不同食品类型和风险等级,确定采样数量和分布,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准备采样工具和容器,选择适宜的采样工具和容器,如无菌采样袋、无菌棉签、采样瓶等,并确保其洁净度、干燥度和无菌性。
检查采样工具和容器的完整性和密封性,防止样品污染或泄漏。
安排采样人员和时间,选定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采样人员,并进行培训。
现场采样操作
确认采样点环境符合要求,确保采样点周围没有污染源。
确认采样点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符合采样要求。
检查采样点的卫生状况,确认其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对于液体样品,应避免搅动和振荡,以免产生气泡和混入杂质。
避免交叉污染和外界干扰,采样前应对采样容器和工具进行消毒处理。
填写《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告知书》《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抽样单》等相关文书,并交付被抽样单位。
抽取的样品分为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并采取有效的防拆封措施分别封样。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抽样单》和样品封条由抽样人员和被抽样单位共同签字或盖章确认,整个抽样过程公开透明。
样品运输与保存
样品应保持原有状态,易变质的样品要冷藏,特殊样品需在现场做相应处理。
采样后应及时进行登记和验收,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实验室检测流程
检验机构收到样品后,应及时进行登记和验收。
根据检验项目,选用合适的采样容器,液体、半流体食品饮料应分别盛放在三个干净的容器中。
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分分别采取部分样品,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
肉类、水产等食品应按分析项目要求分别采取不同部位的样品或混合后采样。
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食品,应根据批号随机取样。
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
检验机构应根据检验结果,编制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抽样日期、样品名称、抽样数量、抽样地点、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依据等内容。
检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通过以上步骤和原则,可以确保食品生产中的抽样检测工作科学、规范、有效,从而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