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底泥是指在石油储存过程中,油品中的高熔点蜡、沥青质、胶质及其夹带的部分杂质成分(如沙粒、泥土、重金属盐等)因密度差与水一起沉降积聚在油罐底部,形成的一种又黑又稠的胶状物质层。根据其来源和成分的不同,石油底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落地油泥
油田生产过程中,部分石油无法充分回收,泄漏到地上;
石油运输过程中,也会有石油泄漏;
石油装置和油井拆卸过程中出现滴油、跑油、冒油等情况;
油井井喷或放喷后部分石油无法回收也会落到地上。
落地油泥由于与泥混合,多呈棕黑色,水分大。
罐底油泥
石油储运过程中,由于存储时间长、存储不当等原因,石油中的高熔点蜡、沥青质、胶质、所夹带的沙粒、泥土、重金属盐类等无机杂质因密度差便会和水一起沉降积累在油罐底部,形成又黑又稠的胶状物质。这种胶状物质内含杂质长时间存在,会有有害气体产生,但其含油量很高。
炼油厂油泥
炼油厂三泥,包括隔油池底泥、溶气浮选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等。其中浮选浮渣量最大,占三泥总量的80%。
石油底泥的成分极其复杂,主要包含石油、水、污泥和其他杂质。这些物质中不仅含有大量油分,还可能包含苯系物、酚类、蒽类等有害物质。如果直接排放或处理不当,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建议:
石油底泥是一种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固体废弃物,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清洗、化学清洗、生物处理等多种手段,具体选择应根据底泥的成分和污染程度来确定。
回收其中的石油资源,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