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麟(1912.04.04-2008.12.08),广东省汕头市人,石油化工专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原子弹工业分离铀-235装置急需的油品和导弹所需的特种润滑油、脂;指导研究解决了国产喷气燃料对喷气发动机镍铬合金火焰筒的烧蚀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成功研究出催化重整、催化裂化、尿素脱蜡、焦化和相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重大新技术;组建石油科研机构;多次参与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陶知非,东方物探首席技术专家,潜心钻研可控震源,为中国石油勘探装备的发展殚精竭虑。2006年,陶知非提出研制低频可控震源的设想,这项技术在当时是“业界的硬骨头”,谁能啃下来,谁就拥有搏击国际物探市场的利器。面对外国同行的质疑,陶知非下了决心:“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拿下它!”2009年,壳牌同时向东方物探和美国、法国的相关公司抛出一个测试,只有完成这个测试才能进一步合作。与这些物探界的顶级对手同台竞争,陶知非顶住压力潜心研究,经过一次又一次科学严谨的论证和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最终开创了1.5赫兹低频震源工业化应用的先河,凭借勇气和实力笑到了最后。
沈安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2004年,在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10余年的沈安江被抽调到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但他仅在机关工作了1年,就决定回杭州地质研究院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近10年来,沈安江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中国古老深层小克拉通台内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和预测难题,依托国家及公司重大专项开展攻关,取得三项理论创新,指导了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2017年,勘探开发研究院试点双序列改革,沈安江毫不犹豫地放弃所长岗位,选择走专家技术序列。
周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著名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在40年的工作中,他一直奋战在海洋石油生产科研第一线,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优快钻完井、边际油田开发及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全海式油田开发等技术创新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守为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专著5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曾恒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国海油副总工程师。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船舶与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的前期研究、设计、建造及技术管理工作。他积极推进我国海洋深水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持的重大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其他科技进步奖多次,1989年获建设部授予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运华,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2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1988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地质硕士学位。曾任渤海油田副总地质师、副总经理,现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研究总院)副总经理。2009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玉洪,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迟,中国科学院院士,1914年12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州,1988年3月1日逝世。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实践科学硕士学位。曾任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主任、副教务长,石油工业部副总工程师,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炼制生产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在铂重整等炼油新工艺开发,利用炼厂气制取聚合级丁二烯和生产顺丁橡胶等攻关会战中,发挥了重要技术领导作用,参与并组织了分子筛催化剂提升管催化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