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成因的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有机成油理论
传统观点:石油是由古代生物尸体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最终形成的一种烃类矿物质。具体来说,古代的藻类、浮游生物等有机物在死亡后被埋入地下,经过长时间的分解和压实作用,逐渐形成了石油资源。
现代理论:科学家们建立了沉积有机质热演化成烃的模式,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由有机物沉积后,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受热降解而成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地球化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和勘探家的认可。
无机成油理论
岩浆说:库德梁采夫提出,石油是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形成高温高压环境下,碳氢分子结合而成的。如果这一假说成立,那么石油的形成将早于地球生命的出现,其储量也将远超目前的探测结果,并且可能仍在不断生成。
地幔说:近年来,一种新的理论——幔源油气理论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根据这一理论,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物质和烃类物质,这些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压力和地质条件下,有可能自然形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无机成因的化学过程:一些科学家提出,石油可能是由地球深部的无机物质在特定地质条件下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例如地下深处的金属碳化物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乙炔,随后凝聚成烃。
多元生油理论
中国学者的理论:中国学者发展出一种融合有机和无机成油理论的多元生油理论,系统地解释了各种生油类型的机制和原理,并建立了相应的油气成藏模式。这一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勘探工作者的认可,并积极探索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其他新理论
层序地层理论研究新进展:地震地层理论只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地质沉积体系所具有的特征,而层序地层论则能够深入及系统地阐述陆相地层与层序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指导人们如何准确预测含油地带。
地球有机化学理论发展的新型资源评价模式:此类评价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能够精确测评成熟勘探开发区当中的现有资源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勘探数据对储层流体性质进行客观分析,有利于认识勘探区的成藏模式。
板块构造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有部分学者将盆地石油储量分析理论与地质板块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板块构造论,此理论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及了解多种含油盆地,如克拉通及裂谷盆地等的地质特征。
这些新理论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石油的形成过程,但目前最主流的仍然是有机成油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勘探数据的积累,这些新理论也在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