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进入海洋有哪些危害

石油对海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生生物的危害

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后,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毒性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胞活性,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石油浓度在10-4~10-3mg/L时,可以对鱼卵和鱼类的早期发育产生影响。油膜覆盖在水面,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油类粘附在鱼鳃上,可使鱼窒息;粘附在藻类、浮游生物上,可使它们死亡。油类还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它们的羽毛的不浸水性能。

海洋环境的破坏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长期覆盖在极地冰面的油膜,会增强冰块吸热能力,加速冰层融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造成潜在影响。石油污染还能使水产品品质劣化,并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的旅游价值。

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海洋一旦受到石油污染,要经过数年之久,海区生物才能重新繁殖起来。石油污染物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发育,改变鱼类的洄游路线,沾污渔具和渔获物,使海产品带有石油味而不能食用。高浓度的石油会降低微型藻类的固氮能力,阻碍其生长,终而导致其死亡。沉降于潮间带和浅水海底的石油,使一些动物幼虫、海藻孢子失去适宜的固着基质或使其成体降低固着能力。石油会渗入大米草和红树等较高等的植物体内,改变细胞的渗透性等生理机能,严重的油污染甚至会导致这些潮间带和盐沼植物的死亡。

人类健康的影响

受石油严重污染的海域还会导致个别生物种丰度和分布的变化,从而改变群落的种类组成。油类可沾附在鱼鳃上,使鱼窒息,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产品质量。油膜形成可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此外还可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美学价值。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是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生化过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阻碍细胞的分裂、繁殖,使许多动物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异常、生长迟缓;油污还能使一些动物致病,如鱼鳃坏死、皮肤糜烂、患胃病以至致癌。

综上所述,石油对海洋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水生生物的直接毒害、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石油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任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