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石油来源主要有两个地方:
陕甘宁边区的延长油矿
延长油矿位于陕甘宁边区,早在北宋时期就发现了石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了延长油矿,并迅速开展了恢复石油生产的工作。1943年,边区原油产量曾达到6.34万余桶。
玉门油矿
玉门油矿位于甘肃省,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汉口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负责开发玉门油矿。尽管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但甘肃油矿局在1941年实现了产量的显著提高。整个抗战期间,玉门油矿共实现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产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以及其他副产品。
这两个地方的石油产量在抗战期间为中国的军事和民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有效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