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日本和苏联等国家的石油进口来源如下:
德国
罗马尼亚:德国在二战期间从罗马尼亚进口了大量的石油,1939年双方签订了石油合作协议,德国每个月从罗马尼亚进口超过43万吨石油,1940年德国进口的石油中有32%来自罗马尼亚,1941-1943年间罗马尼亚每年向德国提供220-240万吨石油。
苏联:尽管罗马尼亚和高加索实际上都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德国石油在严格意义上大多数还是来自于苏联,特别是高加索的巴库油田。
其他:少量石油来自伊朗、奥地利等国。
日本
美国:二战期间,日本所需石油的75%左右来自美国。
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在珍珠港事变之前,日本从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进口石油。
东南亚:从东南亚地区进口的石油也占有一定比例。
库页岛:日本在二战之前从库页岛的萨哈林油田获得石油,占市场约7%的份额。
人工制油:日本还以煤炭和油页岩为主要原料进行人工制油,但产量非常少。
苏联
国内油田:二战时期,苏联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其石油主要来自于国内油田,如巴库油田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资源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