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石油从哪里来

抗战时期中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进口

美国:美国是日本在抗战时期的主要石油供应国,提供了大约75%的石油需求。

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从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进口石油。

墨西哥:也从墨西哥进口石油。

国内开采

中国东北:日本在东北的抚顺利用油页岩矿提炼人造石油,但产量不多。

陕北延长油田:八路军在延安建立起了石油开采、冶炼、化工、销售、出口产业链,实现了石油及部分化工产品的自给自足。

玉门油矿:国民政府在汉口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负责开发玉门油矿,玉门油矿在抗战期间提供了大量的石油产品。

其他来源

库页岛南部哈萨林油田:约提供日本7%左右的石油需求。

总结来说,抗战时期中国的石油主要依赖于进口,尤其是从美国,同时也进行了部分国内开采,包括东北的抚顺和陕北的延长油田,以及玉门油矿。尽管有这些努力,但中国的石油供应仍然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大规模军事和工业需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