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被称为 幔源油气理论的新观点在石油成因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石油成因理论,即石油主要来源于地表生物遗骸在地下高压高温条件下的演化。幔源油气理论提出,石油的形成可能与地球深部的地幔活动有关,而非仅仅来自地表生物遗骸。
具体来说,幔源油气理论是由一位在大庆油田工作的资深石油专家首次提出的。他通过对地震波数据的研究发现,某些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似乎与地表生物遗迹无关,反而与地幔中的特定物质有着密切联系。这位专家推测,在地幔层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过程,使得地幔中的碳元素被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然后通过地壳中的裂缝和断层上升到地表。
尽管幔源油气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但目前这一理论尚未得到广泛的科学认可。传统的有机成油学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由有机物沉积后,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受热降解而成的。此外,无机成油理论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石油是在地壳深处形成的,后来沿着深大断裂渗透到地壳上部,或者在天体形成时形成,当地壳冷凝时以“炷雨”的形式降落下来,后聚集成油气藏。
综上所述,幔源油气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石油成因观点,它挑战了传统的生物成因理论,但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