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成因之谜主要涉及两种理论,即 生物成油理论(有机成因说)和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机成因说)。
生物成油理论
定义:认为石油是由古代生物遗骸在地质时期内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埋藏、受热和受压等作用逐步转化而成的。这一理论最早由俄国地质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8世纪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
证据:
石油大多分布在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中。
2013年,美国西太平洋国家研究院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在密闭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将藻类转化成了类似石油的物质,这为有机成因说提供了支持。
石油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如类异戊二烯烃、甾烷等被认为是古代生物分解后的化石证据,这些“生物标志物”成为有机说的有力支撑。
非生物成油理论
定义:认为石油是无机物在地球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的。早在19世纪,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提出了该观点,认为石油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无机化合物。
证据:
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科学家通过模拟地幔环境,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了类似石油的物质,这一结果让无机成因说的支持者信心倍增。
非生物成油理论可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现象,尽管这种现象较少发生。
综合分析:
目前, 生物成油理论是主流观点,得到了大量地质、化学和生物学的证据支持。然而, 非生物成油理论也在一些实验和理论的支持下逐渐被认可。尽管如此,关于石油成因的研究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和理论来进一步揭示这一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