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裂纹的产生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加工方面
加工压力过大、速度过快、充料过多、注射和保压时间过长: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内应力过大,从而引发塑料裂纹。
开模速度和压力调节不当:快速强拉制件可能导致脱模开裂。
模具温度不适宜:过高或过低的模具温度都会影响塑料的脱模和成型质量,可能导致裂纹。
熔接痕和塑料降解:熔接痕会导致机械强度降低,塑料降解也会影响强度,从而引发开裂。
湿度影响:高湿度环境下,塑料可能与水汽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强度,导致顶出开裂。
材料方面
再生材料含量过高:再生材料强度较低,容易导致制件开裂。
材料选择不当或质量差:不适合加工环境的材料或质量欠佳的材料在受污染后容易开裂。
材料对应力敏感:一些塑料在成型时易产生内应力,质脆易裂,容易在外力或溶剂作用下开裂。
模具设计方面
顶出不平衡:顶杆数量、截面积不足或脱模斜度不够,导致残余应力集中,引发开裂。
零件结构设计问题:尖角、倒角和过渡部分设计不合理,容易引起应力集中。
金属嵌件使用不当:嵌件与零件收缩率不同,增加内应力。
脱模进气孔道设置不当:深底制件未设置适当的脱模进气孔道,容易形成真空负压,导致开裂。
主流道设计问题:主流道过小或衬套与喷嘴接合不当,会导致浇口料固化不完全,脱模困难,引发开裂。
环境应力开裂(ESC)
化学试剂与应力协同作用:塑料树脂粒子在有应力存在下,与特殊化学试剂接触产生裂解现象。
环境因素:塑料在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高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老化和降解,导致裂纹。
其他因素
塑件壁厚不均匀:熔料冷却速度不一致,导致厚薄部位收缩量不同,产生残余应力。
塑件结构设计不良:尖角、缺口等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裂纹。
模具裂纹复映:模具上的裂纹在注塑过程中复映到塑件表面。
后处理不当:成型后塑件未进行适当的退火热处理或冷却不均匀,导致内应力未完全消除。
综上所述,塑料裂纹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材料选择、模具设计到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塑料产品的质量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