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阻燃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的:
吸热作用
阻燃剂在高温下吸收大量热量,从而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减少热量向周围环境的辐射,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
覆盖作用
阻燃剂在高温下形成一层保护膜或稳定泡沫层,隔绝氧气,阻止可燃气体向外逸出,从而达到阻燃目的。
抑制链反应
阻燃剂可以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
改变燃烧时的反应机理
通过设计高分子的化学结构或添加特定化学物质,改变塑料在燃烧过程中的反应途径,使其释放不可燃的物质或转变成惰性剩余物,从而抑制燃烧。
产生不可燃的气体
塑料燃烧时释放出不可燃气体,如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卤化氢等,这些气体进入气相会稀释氧气的浓度,达到阻燃效果。
产生自由基的猝灭剂或捕获剂
通过添加含卤化物等化学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不具燃烧活性的自由基,从而抑制燃烧的进行。
提高耐热性
通过改进高分子材料的热释放机理或速率,使材料在受热时不易被分解,延缓或抑制可燃性气体的产生,从而达到阻燃目的。
综上所述,塑料的阻燃是通过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吸热、覆盖、抑制链反应、改变反应机理、产生不可燃气体和自由基捕获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塑料的可燃性,减少火灾风险。